申报编号 |
|
立项编号 |
|
奉 贤 区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申 请 书
项 目 名 称 |
农村小学“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
项 目 负 责 人 |
陆翠珍 |
负责人所在单位 |
奉贤区肖塘小学 |
预计完成日期 |
2018.3 |
学 科 分 类 |
课程教学 |
奉 贤 区 教 育 局
2016年3月修订
填 表 说 明
一、每项课题限报负责人一人。课题申请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并在该课题研究中承担实质性任务。
二、每一申请人同一时间内只能承担一项教育系统区级研究课题。以前申报的区级课题尚未结题,未经区科研管理部门鉴定和验收者,不能再次申报。
三、课题组主要成员是指除课题负责人之外的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人员、研究人员与子课题负责人等,人数不得超过11名。
四、申请书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
五、本表数据将全部录入计算机,申请人必须逐项认真填写。
1、 有选择项的直接将所选的代码填入前方框内。(封面上方两个代码框不用填写)
2、 部分栏目填写说明
项目名称: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32字(包括标点符号)。
学科分类:按教育管理、德育、课程教学、其它(校外、特教等)填写。
工作单位: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填写全称。
通讯地址:按所列的三个部分详细填写,必须包括街(路名)和门牌号,不能以单位名称代替通讯地址。注意填写邮政编码。
主要参加者:必须真正参加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不含课题负责人。不包括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
预期成果:指预期取得的最终成果形式,限选报两项。
六、本表用计算机认真如实填写,交送申请书一式三份。请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一、数据表
项目名称 |
农 |
村 |
小 |
学 |
“ |
京 |
剧 |
进 |
校 |
园 |
” |
课 |
程 |
建 |
设 |
的 |
|||||||||||||
实 |
践 |
研 |
究 |
|
|
|
|
|
|
|
|
|
|
|
|
||||||||||||||
研究领域 |
B |
A成职教育 B基础教育 C学前教育 D特殊教育 |
|||||||||||||||||||||||||||
学科分类 |
C |
A 教育管理 B德育 C课程教学 D其它(校外、特教等) |
|||||||||||||||||||||||||||
负责人姓名 |
陆翠珍 |
性 别 |
女 |
教 龄 |
30 |
||||||||||||||||||||||||
行政职务 |
校长 |
职 称 |
一级教师 |
研究专长 |
教育教学管理 |
||||||||||||||||||||||||
工作单位 |
上海市奉贤区肖塘小学 |
电子信箱 |
|
||||||||||||||||||||||||||
通讯地址 |
奉贤区(县)肖塘南虹 街(路) 58 号 |
邮政编码 |
201401 |
||||||||||||||||||||||||||
联系电话 |
57335598 (单位) (家庭) 13621931198 (手机) |
||||||||||||||||||||||||||||
主 要 参 加 者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专业职务 |
研究专长 |
学历 |
学位 |
工作单位 |
|||||||||||||||||||||
邵根初 |
男 |
1963.9 |
书记 |
教育管理 |
本科 |
|
肖塘小学 |
||||||||||||||||||||||
丁忠 |
男 |
1965.4 |
副校长 |
教学管理 |
大专 |
|
肖塘小学 |
||||||||||||||||||||||
罗威 |
男 |
1982.2 |
副校长 |
德育管理 |
本科 |
|
肖塘小学 |
||||||||||||||||||||||
张婉兰 |
女 |
1970.12 |
支部委员、科研主任 |
科研管理 |
本科 |
|
肖塘小学 |
||||||||||||||||||||||
顾群英 |
女 |
19 |
大队辅导员 |
德育管理 |
本科 |
|
肖塘小学 |
||||||||||||||||||||||
李南妮 |
女 |
1982.1 |
校长助理 |
教学管理 |
本科 |
|
肖塘小学 |
||||||||||||||||||||||
叶红伟 |
女 |
1980.2 |
团支部书记、音乐教研组长 |
音乐教学 |
本科 |
|
肖塘小学 |
||||||||||||||||||||||
元燕 |
女 |
1986.1 |
工会委员、班主任 |
音乐教学 |
本科 |
|
肖塘小学 |
||||||||||||||||||||||
倪逸萍 |
女 |
1984.5 |
美术教师 |
美术教学 |
本科 |
|
肖塘小学 |
||||||||||||||||||||||
潘菊平 |
男 |
1976.3 |
体育组长 |
体育教学 |
中专 |
|
肖塘小学 |
||||||||||||||||||||||
|
|
|
|
|
|
|
|
||||||||||||||||||||||
|
|
|
|
|
|
|
|
||||||||||||||||||||||
预期最终成果 |
研究报告 |
预计完成时间 |
2018 年 4 月 20日 |
||||||||||||||||||||||||||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期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
著作者 (第一作者) |
成果形式 |
发表刊物和出版单位 |
发表出版时间 |
《用心成就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梦”》 |
陆翠珍 |
论文 |
《教育奉贤》 奉贤区教育局 |
2013年7月 |
《让课程成为学生快乐游弋的“一方池塘”》 |
陆翠珍 |
论文 |
《奉贤教育》 奉贤区教育局 |
2014年5月 |
《以“科研沙龙”为载体,提升青年教师的研究力》 |
张婉兰 |
论文 |
《奉贤教育》 奉贤区教育局 |
2013年7月 |
《单元整体设计中小学英语文本再构的有效策略》 |
张婉兰 |
论文 |
《奉贤教育》 奉贤区教育局 |
2015年8月 |
《成功课堂背后的心酸》 ——师徒结对之感悟 |
元燕 |
论文 |
《教育奉贤》 奉贤区教育局 |
2013年7月 |
|
|
|
|
|
|
|
|
|
|
三、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五年来承担的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
课题类别 |
批准时间 |
批准单位 |
完成情况 |
《依托中心城区优质学校资源、有效开展校本研训的实践研究》 |
课程教学 |
2012.07 |
上海市普教所 |
2014.12结题 |
《中国传统节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
课程教学 |
2011.03 |
奉贤区教育局 |
2014.12结题 |
《以“科研沙龙”为载体,提升非师范类教师研究力的实践研究》 |
课程教学 |
2012.3 |
奉贤区教育局 |
2013.12结题 |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概念理解能力的策略研究》 |
课程教学 |
2013.3 |
奉贤区教育局 |
2014.12结题 |
四、情报综述
国内外对本课题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本课题研究涉及“京剧进校园”与“课程建设”两个核心概念以及两者相互之间的关系。 “京剧”进校园是指把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这门国粹艺术带进校园,从娃娃抓起,让学生对京剧艺术从认识京剧、欣赏京剧,到走进京剧,学会京剧。营造校园文化,传承国粹的精髓。 “课程建设”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结合师生的需求,与其他学科或实践活动相融合,开发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得以充分利用。它强调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基础型课程的实际问题,又注重把京剧艺术融入到学科与实践活动中,创生出一种新的校本课程。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探索规律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策略与途径,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进一步助推学校的内涵发展。 “京剧进校园”,源于2008年2月2日,国家教育部办公厅下达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的通知。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中,并在已修订《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至2009年先行在10个省市试点开设,而上海也是作为一个试点。而“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是二期课改提出的精神,它是上海教委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 9 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 21 号),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 17 号)的精神和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制订。“二期课改”的核心思想:以学生为本,让课程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二期课改”它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而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基本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具有“审美、教育、认知、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引进京剧艺术,融合学科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是适时的,具有划时代意义与价值的举措。 自从国家教育部办公厅下达京剧艺术进校园文件精神后,各省市试点积极落实,像常州市丁堰小学研究的《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学校戏曲特色艺术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它研究的落脚点是戏曲特色艺术文化,以课堂为主、课外活动为辅,探索出学生认知规律的戏曲艺术学习新方法,充实音乐课程的内涵。它主要让学生欣赏戏曲,把戏曲文化融入到音乐基础教育活动中,没有形成系列校本课程体系。又如枝江市白洋中学《京剧艺术进课堂研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京剧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爱好,进一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京剧进校园的文化氛围。它主要注重京剧对学生熏陶与认识、体验京剧,而缺乏与学科进行整合的研究。而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京剧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是按“发现京剧、走近京剧、品味京剧”三个模块进行设置。第一模块以兴趣的激发为主要目标,引导队员从生活中发现京剧艺术,初步感受京剧与生活的关系。第二模块以了解京剧艺术的美为主要目标,引导队员在体验京剧之美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京剧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第三模块引导队员在接触京剧名人、欣赏名家名段的同时具有一定的京剧表演与相关的实践创作能力。它的研究主要侧重点是京剧艺术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与学科相融合的校本教材。 而我校“以京剧项目进校园为契机,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是探索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以面向全体学生,让京剧融合在学科中,融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熟悉京剧,尊重艺术,传承文化,提高素养”为目的,旨在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和京剧艺术欣赏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引领学生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优秀民族文化,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戏曲知识,欣赏和学唱经典京剧唱段,并把京剧的精髓融入在学科与实践活动中,来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教师整合、优化教材的创新能力。以京剧走进学校为契机,不仅让国粹艺术在校园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更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大幅提升,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我们认为,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借助上级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以京剧项目进校园为契机,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是可行的、必要的。因为它是立足我校的内涵发展,以“在进步中收获快乐,在快乐中不断进步”的办学理念与宗旨下,以师生发展为本,把京剧项目带进校园,不仅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更是把京剧艺术融合在学科教育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去感悟、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让教师解读教材、整合教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专业素养快速得到发展。我们从2014年开始以“熟悉京剧、尊重艺术、传承文化、提高修养”为目的,在全校学生中普及京剧知识,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国粹魅力,树立民族自豪感,将少儿京剧教育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发展的抓手。学校灵活运用阵地宣传,通过“快乐星期五”活动课、红领巾小社团、红领巾广播、十分钟队会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进京剧艺术的大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学校充分发挥红领巾社团的作用,成立了“小梨园”少儿京剧社团。经过学生自荐、班主任推荐,专家面试、评审,先后选拔了76位优秀学员。我们聘请了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专家、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周津羽老师为我校京剧艺术指导顾问,上海戏剧学院和上京剧院的多位专业教师为辅导老师。专家们与我校领导、音乐和体育组的老师成立了京剧教研组,每月定期开展京剧教研活动。京剧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在学校宣传栏和走廊墙壁上,开辟出了“京剧艺术教育”版块,以图片的形式介绍各种脸谱知识,行当名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现在,在校园举行的各大节庆活动中,更少不了京剧这个“大主角”。艺术节彩泥捏制京剧人物、体育节学练京韵操、读书节制作脸谱书签、绘制京剧知识小报、学生活动节展示训练、唱腔基本功,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京剧文化活动中来,感受京剧文化的魅力。学校“小梨园”京剧社团,2015年11月还登上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南京路天天演”的舞台,2016年2月还参加了“奉贤区各界人士迎春团拜会”的现场演出,京剧小演员的精彩表演受到了现场领导的一致好评。学校少儿京剧艺术教育初见成效。 以上所述,该课题研究的具有实践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由“被动式探索”变为“主动式开发”,把基础型课程变为拓展型课程,不仅得益于学生与教师,更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内涵的发展。其研究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具有时代意义。 |
五、课题设计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关键问题和拟创新点。 (2500字左右) |
【本课题核心概念】 “京剧进校园”是指把“京剧”这门国粹艺术引进校园,引进课堂,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京剧文化的精华,获得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感受国粹文化的魅力所在。着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国粹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树立自觉弘扬民族文化责任感、使命感,丰富自身的道德情操,从而夯实民族精神的基石。 “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是指学校的多种途径教育中渗透京剧艺术文化元素。主要包括京剧艺术文化元素渗透有关学科课程,实现交汇融合;完善“京剧进校园”教材建设,并开设相应拓展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形成专门、系统的教学科目。 【选题意义】 1、“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求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从增加爱国情感做起,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京剧艺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魁宝,也是我国实现“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的战略目标首先要抓住的“笼头剧种”。学校教育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机制,理应承担起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京剧进入校园”课程的建设,有助于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瑰宝通过学校教育得以弘扬和发展。 2、“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我校从2014年开始将少儿京剧教育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品位的抓手。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在校园举行的各大节庆活动中,京剧艺术文化展示成为“大主角”,艺术节彩泥捏制京剧人物、体育节学练京韵操、读书节制作脸谱书签、绘制京剧知识小报、学生活动节展示身段、唱腔基本功。学校“小梨园”京剧社团,2015年11月还登上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南京路天天演”的舞台,2016年2月还参加了“奉贤区各界人士迎春团拜会”的现场演出,京剧小演员的精彩表演受到了现场领导的一致好评。在如何保持少儿京剧这一学校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品牌化的思考中。我们意识到京剧艺术文化只有进入课程才能得到真正的弘扬,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才能使之充满活力。“‘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课题的提出正是基于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是全面落实学校教育理念的需要。 3、“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当代青少年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他们不仅需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增进自身的审美能力。京剧是世界上综合性最强的艺术,其浓厚的文化内涵,为孩子打开了常规学科以外的另一种精神世界,形象而夸张的造型展示着人物绰约的风姿,经典隽永的唱词蕴含着古代语言文化的精粹,是其他学科
|
和娱乐活动无法媲美的。京剧文化艺术中闪耀着“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优秀传统美德的光辉,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基本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具有“审美、教育、认知、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京剧进校园”课程通过京剧艺术文化代入的方式,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等进行塑造,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 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了有效平台。“京剧进校园”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从课程任务的提出,到课程的完成,教师作为主体将全程参与。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教师在学科课堂中讲授京剧,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基本功之外,还需具备精准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京剧艺术素质。不管是京剧教学内容的选择,京剧艺术文化与学科知识的整合、拓展,教材的编写,还是课堂教学的实践,面对新的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都要求教师必须在学中做,研中做,做中学,做中研。“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 研究目标 探索“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策略、途径和方法,形成众学科渗透,京韵特色鲜明的课程群。 研究内容 1、对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2、调查学校师生对京剧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3、“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实践 (1)确立课程的总体目标,实施原则、确定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块,制定课程方案。 (2)选择内容,编写教材 (3)研究课程组织实施的方式。 (4)研究课程的评价制度。 (5)建立课程建设保障机制 4、“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内在机制研究 “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对学校特色发展的作用地位。 “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化素质提高、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关系。 5、“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相关效果分析。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行动研究法。 5.案例研究法。 6.经验总结法。 7. 教材编写法。 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计划历时二年完成,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前期准备(2016.3---2016.4)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研究课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收集相关的情报资料,开展学习,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和经验借鉴;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选题认证和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6.5---2017.12) 厘定“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核心概念; 调查学校师生对京剧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京剧进校园”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基于“京剧进校园”课程的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的研究 研究“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内在机制。 研究中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并通过专题总结与反思、典型案例研究,不断完善各类方案,方式。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8.1---2018.3) 收集整理研究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关键问题和拟创新点】 关键问题:寻求京剧艺术文化与相关学科的结合点,使之细致融合。 拟创新点:在“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平台上,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勾连、整合与贯通起来。通过“互动”与“互溶”,将课程结构成合力,发挥出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 本课题组成员有学校领导层和业务管理层人员组成,在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方面有着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见解。课题负责人为校长,是市中小学某某专业委员会委员、区小学某某中心组成员,是由区首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区优秀骨干教师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校长,曾经参与多项市、区级获奖课题的研究,主持并完成《依托中心城区有效开展校本研训的实践研究》市级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区级课题。撰写的《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收获快乐》论文被收入《教育行政支持与教师专业发展》一书,获区“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评比三等奖。课题组其他成员有分管科研的副校长、科研室主任、教研组长、教师骨干,都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富有教科研功底。主持并完成《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提高学生有效学习英语的实践研究》区级课题、《“儿童诗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区级课题。《温馨教室的实践研究》市德育课题,能够具体担当本课题的研究管理工作。同时,还聘请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专家、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周津羽老师、上海戏剧学院和上京剧院为我校京剧艺术指导顾问。这些都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学校历来注重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和树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开展丰富多彩乡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培养学生地方精神与文化价值观,增强爱乡之情。开展了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主题实践活动。用中国的传统节日挖掘德育内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着力构建少儿京剧教育,打造富有特色的少儿京剧社团。如今,学校的少儿京剧教育已初见成效,“小梨园”京剧社团,已经在区域层面上小有名气。学校被立为上海市乡村少年宫办学点。 综上所述相信本课题能顺利完成。
|
七、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限 报 10 项 |
|||||
序号 |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
阶段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承担人 |
|
1 |
2016.3——2016.5 |
“以京剧项目进校园为契机,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调查报告 |
调查报告 |
顾群英 李南妮 |
|
2 |
2016.6——2016.12 |
“以京剧项目进校园为契机,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实施方案 |
实施方案 |
罗威 丁忠 张婉兰 |
|
3 |
2017.1——2017.12 |
整合学科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成果展示 |
成果展示 |
全体研 究人员 |
|
4 |
2018.1——2018.3 |
“以京剧项目进校园为契机,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总结报告 |
总结报告 |
陆翠珍 |
|
5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
|
最 终 研 究 成 果(最 多 限 报 2 项) |
|||||
序号 |
完成时间 |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
成果形式 |
负责人 |
|
1 |
2017.1——2017.12 |
整合学科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成果展示 |
校本教材 |
陆翠珍 |
|
2 |
2018.1——2018.3 |
“以京剧项目进校园为契机,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总结报告 |
总结报告 |
陆翠珍 |
|
八、推荐单位意见
本单位完全了解奉贤区教育科项目的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单位承担。保证课题负责人之申请书所填写的内容完全属实,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适合承担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本单位能够提供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本单位同意承担课题的管理职责和信誉保证。 |
我校《农村小学“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是以“传播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理念,把京剧文化作为建设校园文化的突破口,并融入到学科中,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的途径、方法与策略。从培养学生学习京剧文化,拓展为热爱艺术,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在传承与发扬中学科知识也得到了拓展与内化,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助推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具有研究的价值与推广意义的。 公 章: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九、区科研管理部门评审意见
公 章: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十、区教育局审批意见
公 章: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奉贤区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申请活页
课题名称:______农村小学“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______
一、情报综述
【本课题核心概念】 “京剧进校园”是指把“京剧”这门国粹艺术引进校园,引进课堂,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京剧文化的精华,获得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感受国粹文化的魅力所在。着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国粹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树立自觉弘扬民族文化责任感、使命感,丰富自身的道德情操,从而夯实民族精神的基石。 “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是指学校的多种途径教育中渗透京剧艺术文化元素。主要包括京剧艺术文化元素渗透有关学科课程,实现交汇融合;完善“京剧进校园”教材建设,并开设相应拓展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形成专门、系统的教学科目。 “京剧进校园”,源于2008年2月2日,国家教育部办公厅下达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的通知。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中,并在已修订《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至2009年先行在10个省市试点开设,而上海也是作为一个试点。自从国家教育部办公厅下达京剧艺术进校园文件精神后,各省市试点积极落实,像常州市丁堰小学研究的《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学校戏曲特色艺术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它研究的落脚点是戏曲特色艺术文化,以课堂为主、课外活动为辅,探索出学生认知规律的戏曲艺术学习新方法,充实音乐课程的内涵。它主要让学生欣赏戏曲,把戏曲文化融入到音乐基础教育活动中,没有形成系列校本课程体系。又如枝江市白洋中学《京剧艺术进课堂研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京剧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爱好,进一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京剧进校园的文化氛围。它主要注重京剧对学生熏陶与认识、体验京剧,而缺乏与学科进行整合的研究。而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京剧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是按“发现京剧、走近京剧、品味京剧”三个模块进行设置。第一模块以兴趣的激发为主要目标,引导队员从生活中发现京剧艺术,初步感受京剧与生活的关系。第二模块以了解京剧艺术的美为主要目标,引导队员在体验京剧之美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京剧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第三模块引导队员在接触京剧名人、欣赏名家名段的同时具有一定的京剧表演与相关的实践创作能力。它的研究主要侧重点是京剧艺术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与学科相融合的校本教材。 而“课程建设”是二期课改提出的精神,它是上海教委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 9 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 21 号),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 17 号)的精神和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制订。“二期课改”的核心思想:以学生为本,让课程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二期课改”它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而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基本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具有“审美、教育、认知、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引进京剧艺术,融合学科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是适时的,具有划时代意义与价值的举措。 而我校“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是以京剧进校园为契机,探索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以面向全体学生,把京剧融合在学科中,融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熟悉京剧,尊重艺术,传承文化,提高素养”为目的,旨在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和京剧艺术欣赏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引领学生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优秀民族文化,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戏曲知识,欣赏和学唱经典京剧唱段,并把京剧的精髓融入在学科与实践活动中,来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教师整合、优化教材的创新能力。以京剧走进学校为契机,不仅让国粹艺术在校园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更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大幅提升,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我们认为,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借助上级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以京剧项目进校园为契机,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是可行的、必要的。因为它是立足我校的内涵发展,以“在进步中收获快乐,在快乐中不断进步”的办学理念与宗旨下,以师生发展为本,把京剧项目带进校园,不仅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更是把京剧艺术融合在学科教育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去感悟、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让教师解读教材、整合教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专业素养快速得到发展。我校从2014年开始以“熟悉京剧、尊重艺术、传承文化、提高修养”为目的,在全校学生中普及京剧知识,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国粹魅力,树立民族自豪感,将少儿京剧教育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发展的抓手。学校灵活运用阵地宣传,通过“快乐星期五”活动课、红领巾小社团、红领巾广播、十分钟队会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进京剧艺术的大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学校充分发挥红领巾社团的作用,成立了“小梨园”少儿京剧社团。经过学生自荐、班主任推荐,专家面试、评审,先后选拔了76位优秀学员。我们聘请了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专家、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周津羽老师为我校京剧艺术指导顾问,上海戏剧学院和上京剧院的多位专业教师为辅导老师。专家们与我校领导、音乐和体育组的老师成立了京剧教研组,每月定期开展京剧教研活动。京剧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在学校宣传栏和走廊墙壁上,开辟出了“京剧艺术教育”版块,以图片的形式介绍各种脸谱知识,行当名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现在,在校园举行的各大节庆活动中,更少不了京剧这个“大主角”。艺术节彩泥捏制京剧人物、体育节学练京韵操、读书节制作脸谱书签、绘制京剧知识小报、学生活动节展示训练、唱腔基本功,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京剧文化活动中来,感受京剧文化的魅力。学校“小梨园”京剧社团,2015年11月还登上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南京路天天演”的舞台,2016年2月还参加了“奉贤区各界人士迎春团拜会”的现场演出,京剧小演员的精彩表演受到了现场领导的一致好评。学校少儿京剧艺术教育初见成效。 以上所述,该课题研究的具有实践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由“被动式探索”变为“主动式开发”,把基础型课程变为拓展型课程,不仅得益于学生与教师,更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内涵的发展。其研究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具有时代意义。
【选题意义】 1、“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求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从增加爱国情感做起,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京剧艺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魁宝,也是我国实现“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的战略目标首先要抓住的“笼头剧种”。学校教育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机制,理应承担起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京剧进入校园”课程的建设,有助于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瑰宝通过学校教育得以弘扬和发展。 2、“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我校从2014年开始将少儿京剧教育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品位的抓手。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在校园举行的各大节庆活动中,京剧艺术文化展示成为“大主角”,艺术节彩泥捏制京剧人物、体育节学练京韵操、读书节制作脸谱书签、绘制京剧知识小报、学生活动节展示身段、唱腔基本功。学校“小梨园”京剧社团,2015年11月还登上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南京路天天演”的舞台,2016年2月还参加了“奉贤区各界人士迎春团拜会”的现场演出,京剧小演员的精彩表演受到了现场领导的一致好评。在如何保持少儿京剧这一学校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品牌化的思考中。我们意识到京剧艺术文化只有进入课程才能得到真正的弘扬,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才能使之充满活力。“‘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课题的提出正是基于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是全面落实学校教育理念的需要。 3、“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当代青少年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他们不仅需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增进自身的审美能力。京剧是世界上综合性最强的艺术,其浓厚的文化内涵,为孩子打开了常规学科以外的另一种精神世界,形象而夸张的造型展示着人物绰约的风姿,经典隽永的唱词蕴含着古代语言文化的精粹,是其他学科和娱乐活动无法媲美的。京剧文化艺术中闪耀着“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优秀传统美德的光辉,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基本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具有“审美、教育、认知、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京剧进校园”课程通过京剧艺术文化代入的方式,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等进行塑造,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 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了有效平台。“京剧进校园”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从课程任务的提出,到课程的完成,教师作为主体将全程参与。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教师在学科课堂中讲授京剧,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基本功之外,还需具备精准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京剧艺术素质。不管是京剧教学内容的选择,京剧艺术文化与学科知识的整合、拓展,教材的编写,还是课堂教学的实践,面对新的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都要求教师必须在学中做,研中做,做中学,做中研。“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 研究目标 探索“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策略、途径和方法,形成众学科渗透,京韵特色鲜明的课程群。 研究内容 1、对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2、调查学校师生对京剧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3、“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实践 (1)确立课程的总体目标,实施原则、确定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块,制定课程方案。 (2)选择内容,编写教材 (3)研究课程组织实施的方式。 (4)研究课程的评价制度。 (5)建立课程建设保障机制 4、“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内在机制研究 “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对学校特色发展的作用地位。 “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化素质提高、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关系。 5、“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相关效果分析。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行动研究法。 5.案例研究法。6.经验总结法。7. 教材编写法。 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计划历时二年完成,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前期准备(2016.3---2016.4)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研究课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2、收集相关的情报资料,开展学习,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和经验借鉴;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选题认证和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6.5---2017.12) 1、厘定“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核心概念; 2、调查学校师生对京剧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3、“京剧进校园”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4、基于“京剧进校园”课程的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的研究 5、研究“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内在机制。 6、研究中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并通过专题总结与反思、典型案例研究,不断完善各类方案,方式。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8.1---2018.3) 收集整理研究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关键问题和拟创新点】 关键问题:寻求京剧艺术文化与相关学科的结合点,使之细致融合。 拟创新点:在“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平台上,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勾连、整合与贯通起来。通过“互动”与“互溶”,将课程结构成合力,发挥出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
二、课题设计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包括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2、方案(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包括阶段成果名称以及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
【本课题核心概念】 “京剧进校园”是指把“京剧”这门国粹艺术引进校园,引进课堂,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京剧文化的精华,获得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感受国粹文化的魅力所在。着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国粹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树立自觉弘扬民族文化责任感、使命感,丰富自身的道德情操,从而夯实民族精神的基石。 “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是指学校的多种途径教育中渗透京剧艺术文化元素。主要包括京剧艺术文化元素渗透有关学科课程,实现交汇融合;完善“京剧进校园”教材建设,并开设相应拓展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形成专门、系统的教学科目。 【选题意义】 1、“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求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从增加爱国情感做起,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京剧艺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魁宝,也是我国实现“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的战略目标首先要抓住的“笼头剧种”。学校教育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机制,理应承担起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京剧进入校园”课程的建设,有助于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瑰宝通过学校教育得以弘扬和发展。 2、“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我校从2014年开始将少儿京剧教育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品位的抓手。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在校园举行的各大节庆活动中,京剧艺术文化展示成为“大主角”,艺术节彩泥捏制京剧人物、体育节学练京韵操、读书节制作脸谱书签、绘制京剧知识小报、学生活动节展示身段、唱腔基本功。学校“小梨园”京剧社团,2015年11月还登上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南京路天天演”的舞台,2016年2月还参加了“奉贤区各界人士迎春团拜会”的现场演出,京剧小演员的精彩表演受到了现场领导的一致好评。在如何保持少儿京剧这一学校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品牌化的思考中。我们意识到京剧艺术文化只有进入课程才能得到真正的弘扬,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才能使之充满活力。“‘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课题的提出正是基于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是全面落实学校教育理念的需要。 3、“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当代青少年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他们不仅需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增进自身的审美能力。京剧是世界上综合性最强的艺术,其浓厚的文化内涵,为孩子打开了常规学科以外的另一种精神世界,形象而夸张的造型展示着人物绰约的风姿,经典隽永的唱词蕴含着古代语言文化的精粹,是其他学科和娱乐活动无法媲美的。京剧文化艺术中闪耀着“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优秀传统美德的光辉,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基本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具有“审美、教育、认知、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京剧进校园”课程通过京剧艺术文化代入的方式,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等进行塑造,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 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了有效平台。“京剧进校园”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从课程任务的提出,到课程的完成,教师作为主体将全程参与。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教师在学科课堂中讲授京剧,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基本功之外,还需具备精准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京剧艺术素质。不管是京剧教学内容的选择,京剧艺术文化与学科知识的整合、拓展,教材的编写,还是课堂教学的实践,面对新的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都要求教师必须在学中做,研中做,做中学,做中研。“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 研究目标 探索“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策略、途径和方法,形成众学科渗透,京韵特色鲜明的课程群。 研究内容 1、对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2、调查学校师生对京剧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3、“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实践 (1)确立课程的总体目标,实施原则、确定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块,制定课程方案。 (2)选择内容,编写教材 (3)研究课程组织实施的方式。 (4)研究课程的评价制度。 (5)建立课程建设保障机制 4、“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内在机制研究 “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对学校特色发展的作用地位。 “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化素质提高、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关系。 5、“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相关效果分析。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4.行动研究法。 5.案例研究法。6.经验总结法。 7. 教材编写法。 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计划历时二年完成,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前期准备(2016.3---2016.4)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研究课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收集相关的情报资料,开展学习,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和经验借鉴;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选题认证和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6.5---2017.12) 厘定“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核心概念; 调查学校师生对京剧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京剧进校园”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基于“京剧进校园”课程的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的研究 研究“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内在机制。 研究中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并通过专题总结与反思、典型案例研究,不断完善各类方案,方式。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8.1---2018.3) 收集整理研究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关键问题和拟创新点】 关键问题:寻求京剧艺术文化与相关学科的结合点,使之细致融合。 拟创新点:在“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平台上,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勾连、整合与贯通起来。通过“互动”与“互溶”,将课程结构成合力,发挥出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
说明:1、表述中不得直接或间接透露个人相关背景材料,否则取消参评资格。2、A4纸正反面打印。纸张不够可添加。3、活页与申请书请分开装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