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发布日期:2019-03-28 14:25:45 作者:肖塘小学

                                       农村小学“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陆翠珍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学校特色,让百年老校持续焕发出生命活力,便是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因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成长的需要和课程建构方式,仅仅满足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要适应孩子个性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有更加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同年12,市教委也颁发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一系列文件的颁布,都要求学校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学校德育新格局,提升学校教育品质。我校决定以此为契机,结合区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一品三化”的战略目标,确立以“京剧进校园” 为主题设置校本课程。

因此,我们感到,《京剧进校园》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的意义,不仅有助于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瑰宝通过学校教育得以弘扬和发展。更在于让孩子欣赏到京剧艺术的美的同时,获得的是一种情操滋养、一种认知拓展,一种人格培养。

二、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调查师生对京剧等民族传统文化关注度(略)

(二)农村小学“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要求(略)

()核心概念的界定(略)

(四)农村小学“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的原则

1、教学与娱乐相结合原则。

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

3、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原则。

 () 农村小学“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实践研究的策略

1京韵文化融入学校环境建设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实践中,我们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实施京剧进校园课程的一个阵地,走廊的戏曲文化长廊上,布置了京剧起源、京剧角色、京剧名家等方面知识,让学生目之所及处均能学到戏曲文化知识,营造出浓厚的“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良好氛围。在楼梯的照片展示中,将学生演出的剧目照及活动展示其中,在学生中树立了“传承传统文化我有责”的责任感教育,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学校开展的京剧文化活动。在班级的温馨文化建设中,将戏曲文化元素作为装饰,各班级将学生的脸谱绘画,京剧小知识等一一呈现。上下课铃声、午间校园广播中时常传播京剧的美妙音乐。学校通过墙文化、廊文化、班文化的建设,充分利用板报橱窗、墙壁走廊、书架展屏、校内播音等媒介物,在校园内做到移步换景,景情相生,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京韵文化,时刻跃动着京韵色彩。让孩子们在浓浓的京韵氛围中耳濡目染,无形中接受着京韵文化的熏陶。对京韵艺术的认同感不断增强。

2、京韵文化融入校园节庆活动

京剧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我校开展了“弘扬国粹我有责,传承美德我先行”的开学典礼活动。京剧娃们粉墨登场,一招一式,展现了他们扎实的京剧功底,也让整个校园为之沸腾。随后,全校学生齐练京韵操,共庆新学期。主题集会后,同学们拿着用寒假手工作业换取的“红包”来参加“忠”、“孝”、“礼”、“义”四个项目的游园活动。吟一首《满江红》、秀一秀书法、猜一猜灯谜、玩一玩“肝胆相照”小游戏,“身体力行”地体悟中华传统美德。在第三届学生活动节上,学校开展了“我在京剧”绘画活动,低年级孩子绘制京剧卡通人物形象,中年级孩子细致描绘京剧脸谱,高年级孩子临摹、创作京剧经典剧目照,一个个丰富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们深入走进京剧,发现京剧之美,弘扬传统文化。

3、京韵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还巧用区域资源,积极组织社会实践。京剧社团学员先后来到了上海电视台、逸夫舞台观看了京剧大师们的精彩演出,一出出经典的剧目呈现于孩子们眼演,不少孩子也立下了自己的“京剧舞台”梦。雏鹰假日小队,不少队集体在家长志愿者和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在奉贤海湾的包婉蓉京剧服饰艺术馆,馆内布置以包畹蓉收藏制作的京剧服饰为主,融合京剧国粹艺术知识的介绍,使该馆既有观赏性又有知识性。五(2)阳光中队在探究了京剧服饰之后,还组织召开了《京剧,走进你的美》少先队活动课,活动开阔了队员们的眼界,也让他们了解到了很多京剧服饰方面的知识,更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需要我们一代一代来传承。

学校大队部还组织“京剧小明星”在重阳节之际去探望了包畹蓉先生。包老先生畅谈了他一生与京剧的不解之缘和他京剧“包派”服饰的产生,他的艺术人生之路给队员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又利用暑期红色之旅夏令营活动,我们走进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荀派艺术)传承基地——长荣京剧院。孩子们参观“荀派艺术馆”、“宋长荣艺术之路展厅”,了解了荀派艺术的文脉源流,艺术特点、经典剧目等;孩子与京剧大师宋长荣面对面的交流,知道了宋长荣先生“立雪荀门”,为弘扬和继承荀派传统艺术,不断追求成为大师的故事;孩子们与京剧院的演员同台演出,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更是学习京剧艺术家们字正腔圆、韵味十足的唱法,熟练的基本功,京剧社团的小团员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更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4、京韵文化融入社团“小梨园”

社团是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是培养传承京剧艺术的重要阵地。我们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成立了“小梨园”少儿京剧社团。经过学生自荐、班主任推荐,专家面试、评审,先后选拔了76位优秀学员。聘请了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专家、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周津羽老师为我校京剧艺术指导顾问,上海戏剧院的多位专业教师为辅导老师。专家们与我校领导、音乐和体育组的老师成立了京剧教研组,每月定期开展一次京剧教研活动。跟班的老师不仅跟进课堂与学员们一同学习京剧知识,还负责督促和检查学生课后练习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又根据学生的身段条件和唱腔特点开设了四个基础训练班,并在好中选优开设了花旦、武生、老生三个特训班。“小梨园社团”成员在双休、周一、周三、周五早放学时段,各个行当的学生分批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每天的“快乐30分”,每周的“快乐星期五”及每周六乡村少年宫等时间开展活动。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七点到八点,晨练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练习走圆场、劈叉、踢腿、下腰等基本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京剧社团的学生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句名言,更是他们在学戏演戏中的切身体会。在丰富多样的社团中,孩子们发现自我,找到了兴趣所在,激活了生命的潜能。

5、京韵文化融入课堂教育教学

京剧进入小学课堂,更多的是让年轻的孩子们从小对京剧有所接触,培养京剧观众,而不是对京剧演员的培养。基于这点,小学京剧课堂教学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京剧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京剧的积极性。京剧不光是音乐课堂的内容,还被渗透到语文、体育、美术等各学科。语文课通过阅读,向学生介绍京剧故事、行当、服饰造型等;体育学科则普及自编自创的京剧体操;美术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京剧脸谱的绘画与赏析;信息课中则加入了京剧信息的查找和电脑小报的制作等等,让全校学生对京剧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通过不同学科类型把京剧元素融入到课堂学科中,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

6、编写出《京剧伴我行》 校本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校本特色的京韵文化教材是保持少儿京剧这一学校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以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等进行塑造。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着手了书名为《京剧伴我行》系列校本教材的编写。教材的定位为道德教育,美育教育,技艺传承三方面。整套教材共分为三册教材。

道德篇:《京剧伴我行——唱响真善》;美育篇:《京剧伴我行——起舞艺美》;技艺篇:《京剧伴我行——薪传京韵》进行设置。各册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以体系化的格局,给学生看得见、听得懂、学得会,有体验的京剧课本。

四、研究的成效

    我校“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不同凡响,荣获2015年度区少先队“一队一品”十佳创建项目。陈佳乐荣获“小白玉兰”奖;陈沙威、宋奥林荣获全国戏曲“小梅花”金奖;并获上海市学生艺术节单项比赛荣获戏曲类银奖”;陈佳乐荣获2017年上海市学生艺术单项比赛小学戏曲组铜奖。市戏剧“小白玉兰”奖获得者的陈佳乐同学,现已被上海戏剧学院附属学校入取。“京剧进校园”课程建设改变了学生精神风貌,培养了一批京剧小苗,提高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了领导的课程领导力。

版权所有 上海市奉贤区肖塘小学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342 号

地址:上海市奉贤区奉浦街道吴塘路880号   电话:57433867   师德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