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学生学业评价的策略研究
徐雯婷
一、问题的提出(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传统的学生语文学业评价以考试为主要方式,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及潜在力的培养。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存在差距。
我们学校是一个农村小学,学生大多是外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其所占的比例大约为90%。目前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理念的引领下,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们做了很多努力,等第制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等,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以及学生升入高年级的最后考试评价等因素,大家都不敢放开手脚,流于形式的居多,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本课题立足关注学生健康发展,针对传统小学语文学生学业评价的弊端,更好地贯彻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一次次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进行全面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其不断发展、取得成功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语文素养。同时,让家长了解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成为孩子发展的参与者,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社会信息,实现紧密的家校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手段和评价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二、研究概述
(一)研究目标(略)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学生学业评价现状调查与分析。
2、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表达等方面为抓手,从课堂评价、日常评价和终结评价三方面建立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制定科学规范、更适合我校校情的学生学业评价策略。
3、根据研究实际,构建适合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学生学业综合评价体系。
(三)研究的方法与过程(略)
三、研究成果
(一)概念界定(略)
(二)本校低年级学生学业评价的调查分析(略)
(三)低年级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梳理与整合(略)
(四)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策略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理念的引领下,低年级语文教师们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以及学生升入高年级的最后考试评价等因素,大家都不敢放开手脚,流于形式的居多,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为了改变现状,课题组成员做了以下尝试:
1、创设游戏活动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鼓舞。”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尤其是低年级。
(1)游戏竞争式评价
游戏活动是儿童最自由、最放松、最愉快的活动,对低年级学生最具吸引力,最有竞争力。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依据低年级的年龄特征和实际,设计了许多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将认知在游戏中进行评价。例如“看谁摘的水果多”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声母和韵母学习后,把字母一个个打印在水果图片上,教师念一个字母,学生就根据听到的字母音,摘下黑板上的“水果”。读一个,摘一个,看谁摘得多,摘得多的小朋友奖励三枚“笑脸”。
(2)感官操作式评价
根据拼音字母的音和形,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感官,使得汉语拼音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低年级拼音的评价融合了听、看、读、写、想等多种能力的考察,让学生动耳、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中掌握拼音巩固拼音。
(3)活动体验式评价
错别字是小学生常出现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养成使用规范汉字的良好习惯,结合“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我们开展了“啄木鸟找错别字”的街头文字行动。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这样的游戏,让学生认出错别字,纠正错别字,养成了使用规范汉字的习惯,在快乐中收获了知识。
2、日常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1)观察评价
每天重点记录8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通过对他们课堂学习情况的记录,老师能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发展过程。根据评价的三个维度,根据不同的课文教学内容,不同的阶段要求,设置不同的观察点。
(2)“网络”评价。
现代科技发达,家校联系沟通的方式不仅仅是打电话,家访,我们更多地运用QQ、微信、公众号联系家长。在检查孩子的预习课文,朗读课文的情况时,通过手机、电脑发课文录音,在线上帮助指出孩子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中出现的问题。
(3)单项阶段评价
依据课标,要求学生能认读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声调及零声母音节。我设计了难易程度相结合的评价环节,通过口头评价分别对学生的听音辨析形近声母,检测声母的分辨能力;无声母带调韵母的正确分辨;正确拼读带有声调,包含三拼音、整体认读音节等难点音节的能力以及能够借助拼音都正确句子。
(4)综合游园闯关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参照教材,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一、二年级不进行书面考试。因此,我们结合日常评价的内容进行了阶段性游园活动,淡化学生对期末考试的“恐惧意识”,以此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多层面评价,助推学生学业水平提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评价互相促进。
(1)“面对面”评价
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孩子们为了能够正确评价别人,就必须先认真倾听,认真倾听能够取他们之长,补自己之短,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起到了教师评价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组对组”评价
让学生以人为“镜”,在比较中认识自己,这样学习成效更显著。
(3)“大对小”评价
低年级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校大哥哥大姐姐的帮助。在期中复习期间,我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先锋引领作用,邀请了4名少先队员,请他们来做评委,帮助弟弟妹妹复习词语,考考他们掌握词语的掌握程度。
(4)“亲子”评价
针对于《新课标》提出的低年级课外阅读的要求中鼓励生活中识字,在家长的帮助下,“小手牵大手”,倡导“亲子”评价。以“亲子共读”评价表为载体,构建共同参与、互动促进、亲子评价的课外阅读评价机制。
4、优化课堂教学“五个一”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教师的“语言”做到多样化,让学生能感知教师的鼓励与表扬的多样化,更能增强学生的学生自信心。同时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学会欣赏他人,作出客观评价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推手。
(1)一句激励的“话语”。
(2)一个红色的“标志”。
老师的红笔真是一支“神笔”,让孩子们变得更学习更积极主动,也让师生的关系变得更亲密。像这样的“神笔”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印章、五颜六色的小贴纸……
(3)一个小小的“摄像头”。
写字姿势不端正时,拍一张照片,姿势马上自动纠正,习惯慢慢养成了;读书认真时,拍个小视频,发给爸爸妈妈,别提有多高兴了。小小的摄像头,记录了孩子们的点点滴滴,也不停地在提醒、在养成孩子们的好习惯。
(4)一张意外的“纸条”。
班级的“宝盒”里面有许多“奖励”纸条。而这些奖励并不仅仅是一些奖品,而是老师“特殊”的奖励。“和老师共进一次午餐”、 “实现一个小愿望”……在孩子心目中,认为得到老师的奖品是很高的荣誉,会激起孩子们更高的热情去争取,同时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5、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档案袋里放着孩子们在各个阶段所取得的点滴成果。可能是一张优秀的试卷,一份端正的作业,一封老师的表扬信,一份精美的小报……在这里有学生“成长的足迹”,将学生某个阶段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汇集起来,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历程的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个基本依据;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这里,家长会为孩子的进步而欣慰,为他们的成长感到骄傲。
6、构建学生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学生语文学习成长过程中,为了便于掌握学生的成长足迹,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评价,旨在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其不断发展、取得成功的自信心,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1)积点免考评价。
积点晋级评价就是把学生一点一滴的学习过程收集起来,根据之前每一项所得的成绩晋级,到了学期末也不需要再统一地进行期末考查。
(2)等第制+评语评价
教师应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出等第,并给予相应的评语。评语应揭示等第的内涵,提出相应的改进学习的建议。
四、研究成效(略)
五、研究的不足与反思(略)